为活跃学科学术氛围,拓展学生学术视野,星空体育(中国)文艺学教研室的“学术对话”活动第18期于2024年11月28日晚顺利进行。文艺学学科的李红春教授做了题为“衍射阅读:一种新唯物主义阅读观的建构及其问题”的学术报告,杨光教授主持了这次活动。马雯雯老师、李慧老师以及来自本硕博各学段的师生近40人参与了此次学术对话。

李红春围绕新唯物主义语境中的“衍射阅读”理论,从概念提出、哲学基础、内涵导向、理论贡献及其保守主义倾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和阐释。李红春认为,新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扁平本体论,为建构一种衍射阅读提供了哲学可能。扁平本体论将文学视为一种独立且能动的现实力量,这种力量与物质、生物、精神和文化等要素处于同一平面,彼此平等,互不隶属,但又相互纠缠,不断促成新事物和新关系的产生。以这种文学观为基础的衍射阅读,既不寻求现代主义对作者原义的无限抵近,也不贪慕后现代主义对读者阐释权的极度扩张,而是直面文本与物质、生物与文化的纠缠与亲缘,将阅读本身理解为世界内部关系的重新配置,以便在文本旁创造新事物和新关系,对既有的新自由主义秩序及其文化形成挑战。这就意味着,衍射阅读既不是认识论,也不是表现论,而是实践论。阅读中的各元素不是要反射、映照彼此,而是要叠加、重构彼此,以便形成异质的实践力量。李红春指出,对衍射阅读观的建构有利于揭示阅读活动的后人类主义和实践伦理属性,将阅读活动建构到更为深厚、复杂的世界物质运动之中。但由于新唯物主义对“物”的认识,既不是辩证的,也不是历史的,这使得衍射阅读又很容易走向形而上学和保守主义,并沦为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文艺批评版本,因此需要批判认识。
杨光对李红春的报告做了充分肯定,认为报告内容深刻、视野开阔、逻辑严密,很有启发性。杨光同时指出,新唯物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范式上的转型,从后现代主义以语言文化为中心转向了新唯物主义对物质与现实的强调,很值得关注。在交流讨论环节,师生踊跃发言,就新唯物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人机关系、“技术物”,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新历史主义文艺观的异同,以及新唯物主义阅读观的内在矛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学术对话活动由山东师大星空体育(中国)文艺学教研室和教工第三党支部联合主办,是促进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成果之一。文艺学学科的“学术对话”将持续推进,为活跃学科、学院的学术氛围提供助力。
撰稿:马雯雯、孙晓娣
复审:李慧
终审:贾振勇